2020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测试卷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一)

时间:2019-12-03责任编辑:liujunxia

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9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D【解析】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适当的竞赛、获得优秀成绩、评定优秀学生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

3.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故D项说法错误。第二,一般来讲,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故C项说法正确。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故A、B两项说法错误。

4.D【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根据题干所述,这位老师可能更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D【解析】归类策略,也即组块。组块的方法有很多,有相似归类、对比归类、从属归类、递进归类等。归类,也叫群集,是把材料分成小单元,再把这些单元归到适当的类别里。归类策略的应用能使人理清头绪,各知识点与概念之间不致混淆,方便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提取。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按地区划分为七大区域来记就属于归类策略。

6.B【解析】个体的心理发展并不是按照相同的速度发展,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因此题干所述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7.D【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近发展区的概念。

8.C【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9.D【解析】在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儿童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

10.B【解析】给予奖励时,应注意:(1)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一般来讲,应奖励诸如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2)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3)应强调内部奖励。

11.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12.D【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3.A【解析】皮亚杰以“三山实验”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三山实验”表明,5、6岁的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即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14.B【解析】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果。故B项说法错误。

15.A【解析】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6.B【解析】“杀鸡儆猴”是指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因此,“杀鸡儆猴”的典故适合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

17.C【解析】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同时,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一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例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18.D【解析】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9.B【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0.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逃避条件作用不乏其例,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等。

21.C【解析】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通过向学生描述“毛驴拉碾子”的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圆形”这一抽象概念的直观手段属于言语直观。

22.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3.A【解析】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的方法。

24.D【解析】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方式。

25.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故题干所述为下位学习的典型事例。

26.A【解析】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因此,题干中的观点体现了一般迁移。

27.B【解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包括:(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2)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但它也受到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材料的性质、教师的指导及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28.A【解析】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29.B【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故题干所述体现了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30.A【解析】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把错题重做10遍就是给学生呈现一个厌恶刺激,让学生以后不再出现此类错误,故此做法属于惩罚。

31.D【解析】近景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动机,来源于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兴趣,其作用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远景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的动机,其作用较为稳定而持久。例如,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为了将来出国留学而学习英语等。同时,远景性动机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故答案选D项。

32.A【解析】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是抑郁质的典型代表人物。

33.C【解析】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1)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4)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34.B【解析】言语智力是指说话、阅读和书写的能力。作家和演说家这些人群的言语智力较高。

35.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能力或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儿童观察事物时往往只能注意表面的、显著的特征,倾向于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6.B【解析】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A项属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C项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D项属于机械的接受学习。

37.A【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是: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来。这强调的是人们看到甜美的桃子和李子而受到教育,即以桃子和李子作为榜样,故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38.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9.D【解析】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40.C【解析】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1.B【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所述体现的是德育的疏导原则。

42.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题干所述体现了品德评价法的内涵。

43.B【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在德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为广泛也是基本的一种方法。

44.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

45.D【解析】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6.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7.C【解析】德育内容中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48.C【解析】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这体现了陶冶教育法的内涵。

49.B【解析】略。

50.A【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51.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52.B【解析】根据我国《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53.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故A项中的做法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故答案选A项。

54.B【解析】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55.A【解析】A选项中曾老师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没有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56.C【解析】题干内容说明了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发挥表率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独特的示范性。

57.A【解析】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58.D【解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的意思是:教师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性。

59.C【解析】略。

60.C【解析】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61.ABD【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62.ABD【解析】在学习时间管理上,学习者要注意以下几点:(1)统筹安排大块时间;(2)灵活利用零碎时间;(3)高效利用佳时间。

63.ABC【解析】关键期,也叫敏感期、佳期,它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的影响,比较容易习得某种行为;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但是,如果因某种原因错过了某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并不是说发展就不再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功能还是能得到发展的。故D项说法错误。

64.AB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本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如下:(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4)抽象逻辑思维。(5)可逆与补偿。(6)反思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8)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须依赖于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故C项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

65.B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态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故B、D两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成分。故A项说法错误。因此,答案选B、D两项。

66.AB【解析】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时计划上的差异表现在:(1)在课时计划的内容上。(2)在教学的细节方面。(3)在制订课程计划时。(4)在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测试计划执行时的情况。故答案选A、B两项,而C、D两项则属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67.ABD【解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有:(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2)组织有效的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68.BC【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故C项说法正确。(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故D项说法错误。(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故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

69.AD【解析】操作技能的特点:(1)动作对象的客观性;(2)动作执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故A、D两项说法正确。

70.AB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一般、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71.BC【解析】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平行教育原则”,也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2.ACD【解析】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包括:(1)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2)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73.BD【解析】根据我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故王某父母的做法不合法,侵犯了王某的受教育权。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故汽修厂安排王某当学徒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4.ABC【解析】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75.CD【解析】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因此C项错误;赵老师很久没学习,也不重视自身的学习违背了终身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D项错误。

三、判断题

76.√【解析】针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77.×【解析】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78.×【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

79.√【解析】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故题干中的韩老师运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强化法。

80.√【解析】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81.×【解析】题干所述的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

82.×【解析】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是知识的小单元,它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因此,它被看成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题干所述为命题学习。

83.√【解析】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84.√【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2)习俗水平(10~20岁以上);(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

85.×【解析】精加工过程是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添加、补充的活动。精加工的结果是生成了新知识中没有明确呈现出来的内容,学生阅读课文时能读出“言外之意”,说明他在运用精加工策略。

86.√【解析】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正相关的趋势,尽管教师的表扬次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未发现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却存在着负相关。

87.√【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上进,对自己要求严格,这体现了性格的态度特征。

88.√【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89.×【解析】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德育。

90.√【解析】略。

91.×【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德育不等于道德教育。

92.√【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93.×【解析】作为监护人产生的方式只有两种,即法定和指定。我国现行的《民法总则》没有规定学校是未成年学生的法定或指定监护人。所以,学校依法不是未成年学生法定的或指定的监护人,故学校的法定职责中没有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权。学校虽然没有监护职责,但是学校却有法定的教育保护职责。

94.×【解析】教师职业的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5.×【解析】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题干所述违背了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四、材料分析题

96.A【解析】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材料中,学生小宁因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加强课堂预习,学生小何因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减少了在课堂上与别人讲话的次数,这体现了效果律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97.BC【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例如,如果学生上课扮鬼脸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材料中老师的做法运用了消退。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因此,材料中母亲的做法运用了惩罚。

98.ABD【解析】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学生不仅意识到好成绩要坚持练习,还要有能力对练习进行反思,才会真正改善学习成绩。小静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小静认为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自己的学习成绩就会保持在前几名。这体现的是结果期待。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老师表扬了班级上的另外一名同学并介绍了他的学习方法,小静向其学习,成绩有了进步。这体现的是替代强化。

99.ABC【解析】韦纳提出了归因的三维结构模式。他认为,对任何一种行为结果的解释都可以从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00.BCD【解析】考试焦虑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表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小丽因为担心考试,心发慌,手出汗,脑子里一片空白正是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可用系统脱敏法、合理情绪疗法、肌肉放松等方法进行矫正。

101.BC【解析】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小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时期,经历了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和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102.BD【解析】区分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

103.AD【解析】说服教育法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但一味地运用说服、灌输而不顾学生实际,不看时机,也并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因此,答案选A、D项。

104.B【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因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本材料中,该幼儿园使用报废车接送学生,是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该幼儿园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本材料中,司机李某检修校车时违规操作才导致了油箱爆炸,这是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李某也应承担法律责任。故答案选B项。

105.A【解析】材料中的李老师为了更好地教学而攻读了研究生并且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说明了她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即做到了严谨治学、爱岗敬业。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干货下载

互动交流

  •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 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