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教学观与学生观
1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由政府和学科专家按学科编制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2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教学时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4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更关注人?
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从实践层面上讲,传统的学校教育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2)重教书轻育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认为教学就是单纯地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如果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改革教学须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以及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近年来,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屡屡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建立高尚师德的积极性以及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塑造纯洁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建立这种新型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外,还要真心地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只要教师能够真情投入,学生能感受得到并予以真情回报,继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强化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这同时也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以及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积极建立高尚的师德,树立民主思想和法制意识,全身心地真情投入,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