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幼教资综合素质40题(4)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3-03-23责任编辑:zjw1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综合素质40题,涵盖中小幼三大学科,16大学科,依据考试大纲,汇编精华试题。

31.下列选项中,与“保温杯∶玻璃杯”的逻辑关系相同一致的是( )。

A.望远镜∶显微镜 B.自行车∶三轮车

C.睡裙∶真丝裙 D.白炽灯∶LED灯

32.按照“2+4+6→200812”“8+2+1→801608”“7+2+4→701428”的方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5+3→605984 B.7+5+3→703521

C.7+5+3→700777 D.7+5+3→583721

二、材料分析题

33.材料:

彬彬是一名初中生,各科成绩都很好,唯独英语成绩一直很差,尽管平常英语课上他很认真努力,而且非常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成绩就是提不上去,为此他陷入了学习低潮。班主任陈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于是找到彬彬,与他一起对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针对彬彬的现状,班主任又找到英语任课老师,希望英语老师给彬彬布置一些适当难度的作业和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彬彬的英语成绩慢慢提上来了,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还取得了高分。对此,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专门对他做出了表扬,并让其他同学向彬彬学习。班主任也吸取彬彬同学的成功经验,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他尝试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在陈老师的带领下,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教学行为。

34.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小明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次点名让小明发言,小明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小明坐下。课后,陈老师把小明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程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小明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信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35.材料:

小唐和小林是大学同学,她们在不同的初中任教同一学科。一年后,她们在同学会上不由自主地说起工作上的事情,小唐说:“现在的学生跟以前不同了,作为老师我们也要跟上时代发展,加强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要有一江活水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另外,我也经常跟学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会加强对大家的引导,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随时提问,但我也希望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争取更大进步。”小林说:“对呀,我也经常用赫尔巴特的名言‘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提醒自己不断努力,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同学们的思想教育。”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两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36.材料:

壮壮是个三岁半的男孩,活泼好动,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一天,在教室玩玩具时,壮壮和叮叮发生争抢,叮叮伸手推了壮壮,壮壮反击,抓伤了叮叮的额头。王老师马上让张老师带叮叮去医务室进行消毒处理。随后,王老师让壮壮不要玩玩具了,靠墙坐在凳子上,并对壮壮进行批评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最后,王老师让全班每个小朋友都走到壮壮面前对他说:“壮壮,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再这样的话,就把你送到门口保安叔叔那里。”

幼儿园放学后,妈妈接壮壮回家时,王老师当着壮壮的面,告诉壮壮妈妈他今天抓伤小朋友的事,请她回家对壮壮进行管教。壮壮回家后,情绪非常低落。妈妈询问壮壮当日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经过,壮壮告诉了妈妈王老师批评他的过程。第二天早上,壮壮妈妈跟王老师反映时,王老师还满不在乎地说:“不批评,不训斥,他怎么会听话呢?”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37.材料:

小刘学习比较认真,但数学学习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在一次解应用题时,老师发现小刘对题目无从入手,情绪很是急躁。“小刘,我知道你能解这道题的。”老师在小刘耳边低语,“你先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下题目。看能不能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再过来看你做得怎么样。”

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

小刘还是不能完全理解题目,但是似乎已经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尝试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老师笑着说:“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小刘继续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老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最终小刘找到了解题的途径,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能行,现在你再重新想想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一会儿再来看你最终的解答。”

最后,小刘自己解出了这道题。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38.材料:

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它不只为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泥塑、剪纸、皮影、年画等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使传统技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实现传统技艺的持久传承。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下简称“生产性保护”)的根本是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相较于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文化积淀深厚、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方式,这种活态保护方式的目的是使传统技艺持久传承下去。这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作为生产性保护核心的传统技艺不能中断。传统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是文脉延续的保证。二是传承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传承人是将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的活的载体,优秀的传承人不但从先辈那里继承技艺,还能根据生活的变化予以创新,如此才能使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这里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要让传承人拥有高于最起码是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某项技艺谋生,以拥有某项技艺为荣,能取得经济效益,如此他们才能有将某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一项再好的传统技艺,如果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传承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让他们在贫困中死死守候,那这项技艺也不会长久。三是传统技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有适宜它存在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营造适宜传统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在生产和生活的互动中保护传统技艺,是使传统技艺延续下去的良策。

(摘编自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问题:

(1)如何理解“传统技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文章认为应如何保护传统技艺?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题

3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但是,在只有“我”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小学、幼儿园不少于800字,中学不少于1000字。

4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1:河南多地遭遇持续性强降雨,解放军在“一二一二”的口号声中相互搀扶踏过积水,在“抓住抓住”的呼喊声中拦下了一个又一个被洪水冲跑的人,在“我们来了”的横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帮转帮扩”的信息中更多人及时获得救援……

材料2:河南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国民的心,有不少个体以及企业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帮助河南共渡难关。鸿星尔克因为低调捐赠了5000万,被人们推上“神坛”。大家被鸿星尔克的爱心所感动,并且开始有所回馈,进而引起了“野性消费”。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小学、幼儿园不少于800字,中学不少于1000字。

答案解析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类比推理。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有的“保温杯”是“玻璃杯”,有的“玻璃杯”是“保温杯”,二者属于交叉关系,且“保温杯”根据功能命名,“玻璃杯”根据原材料命名。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望远镜”与“显微镜”属于并列关系,排除;B项,“自行车”与“三轮车”属于交叉关系,但“自行车”根据动力来源命名,“三轮车”根据轮子数量命名,排除;C项,有的“睡裙”是“真丝裙”,有的“真丝裙”是“睡裙”,二者属于交叉关系,且“睡裙”根据功能命名,“真丝裙”根据原材料命名,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白炽灯”与“LED灯”属于并列关系,排除。故本题选C。

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数字推理。观察数字规律发现,最后得出的数字可以分为三组数字,第一组数字为第一个数乘以10的积;第二组数字为第一个数字和第二个数字之积;第三组数字为第一个数字和第三个数字之积。所以7+5+3得出的数字应为:70,35,21。故本题选B。

二、材料分析题

33.【参考答案】

材料中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恰当的,符合素质教育观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看,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到所有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偏袒或歧视个别学生。材料中,陈老师没有因为彬彬英语成绩差就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陈老师找到彬彬,与他一起对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

③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也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材料中,陈老师敢于打破常规,运用优秀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2)从教学的方法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材料中,陈老师吸取彬彬同学的成功经验,改革教学方式,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体现了这一点。

总之,陈老师的教育行为践行了素质教育观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4.【参考答案】

材料中陈老师的做法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提倡的。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应该鼓励帮助学生;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陈老师将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老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也不愿意发言的小明,陈老师并没有一味否定,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最终帮助小明克服了困难。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材料中陈老师针对小明这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鼓励帮助,促进了其个性化发展。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意愿、知识和思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35.【参考答案】

材料中两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正确的,符合新课程下教师观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从教师角色观来看,

①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师应该将终身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时刻注意对于自身的反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材料中,小唐和小林老师都有加强自身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意识,明白只有自己有一汪活水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这体现了他们具有终身学习,不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理念。

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材料中,小唐老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希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体现了其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2)从教师行为观来看,

①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启发。材料中,两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思想品行,体现了其作为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启发。

②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和终身学习。材料中,两位老师主动探讨教学心得、反思个人成长,还时刻用教育名言激励自己,体现了其注重反思和个人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材料中两位老师充分践行了新课程下教师观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36.【参考答案】

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违背了“育人为本”儿童观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材料中,王老师因为壮壮活泼好动,只看到壮壮抓伤叮叮的额头,并没有了解真实的情况,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对幼儿成长中的问题缺乏宽容和耐心。

(2)儿童是独特的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都各不相同,其身心素质的组合特征也不同。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壮壮抓伤叮叮是因为叮叮先推了壮壮,但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壮壮并没有说明情况,王老师也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反而一味指责壮壮,显然没有看到儿童身上的差异性。同时,老师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去指责壮壮,也没有体现出因材施教。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材料中,王老师采取一味指责和体罚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不利于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材料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违背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我们要引以为戒。

37.【参考答案】

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老师对小刘的困惑不断地提出相关问题,有耐心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体现了该教师对学生以及教学的认真负责。

(2)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小刘数学成绩不好,老师并没有讽刺挖苦他,而是不断引导,相信他肯定能解出题目,体现了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3)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小刘数学成绩不好,但老师并没有以此作为评价他的标准,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在小刘说出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提出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做到了循循善诱,教书育人。

(4)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老师善于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向小刘提出引导性和鼓励性的问题,体现了其作为教师应具备的语言行为规范。

综上,材料中的老师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效开展了教学活动,值得我们学习。

38.【参考答案】

(1)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传统技艺是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

(2)①加强生产性保护,传承其文化内涵。传统技艺需要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这种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态保护方式才能使传统技艺持久传承下去。同时,传统技艺无论作为生产技术还是文化传承都不能中断技艺。

②保障传承人收入,激发其持久动力。传承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传承人是将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的活的载体,要让传承人拥有高于最起码是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某项技艺谋生,以拥有某项技艺为荣,能取得经济效益,如此他们才能有将某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

③营造地域性环境,保留其原有空间。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营造适宜传统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在生产和生活的互动中保护传统技艺,是使传统技艺延续下去的良策。

三、写作题

39.【写作指导】

第一步: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要求论说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二步:立意。

本题可通过提炼中心法和关键词句法进行立意,本题考查思辨能力,具体体现在考查考生对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处理“我”与“我们”关系的认识与思考。材料分为两部分,“但是”前是著名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这是构思写作的大前提。脱离这个前提来谈“我”与“我们”的关系,在本题中是不成立的。“但是”后是审题立意的重点,指出在“只有我的世界”和“只有我们的世界”里,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不会同时存在,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处理好“我”与“我们”的关系,以达到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目的。材料中的“很难找到”“就会丧失”提醒考生不可沉溺于“我”的世界,也不可泯灭于“我们”的世界。综合起来,就是既要融入群体,又不能迷失自我,在“我们”中保持“我”的相对独立性。据此,本题的最佳立意是:既要融入群体,又要保持自我,这才是个体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可参考的标题有:《融入集体,勿失自我》《集体与个人》等。

第三步:布局。

开头:文章开头可通过排比式、设问式、引用式、悬念式、阐释式、对比式等方法,顺其自然地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既要和材料的内涵一致,也要贴合写作的内容。本文使用阐释式,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既融入我们,又保持自我,才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中间:结合“既融入我们,又保持自我”的中心论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通过雷锋、中国航空航天事例论证不能沉溺于“自我”,要融入“我们”,然后引用钟南山的话进一步深化了中心。在论述过程中,考生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丰富文章结构。

结尾:一般是对分论点进行简单分析,总结概括,需要注意的是结尾部分的论述角度要与开头或中间相符合,做到首尾呼应。本文最后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发出了“我辈学有所成,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的号召。

【参考范文】

融入集体,勿失自我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若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便很难找到归属感,而融入到我们的世界,又或许会丧失自我价值感。由此可见,既融入我们,又保持自我,才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

一味沉溺于“我”的世界,便很难找到归属感。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便小了。一味沉溺于个人的小世界,陶醉于自我的小花园,久而久之,便容易陷入偏执而与集体脱节。如果项羽不那么刚愎自用,而能博采众议、察纳雅言,或许就能避免垓下兵败的悲剧,何至于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和谁一起走。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融入集体,即便有一定的作为,也难免陷入“忧伤以终老”的孤独与寂寞。

融入“我们”,找到归属感,成就大事业。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只有融入“我们”,汇入集体,才能找到归属感,在团结合作和相互激励中汲取力量,行稳致远。当前社会是注重团队合作的社会。国际空间站的建成与使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嫦娥五号月球取壤,中国航天人正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我们若能像他们一样,汇入时代洪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何其幸哉。

融入集体而不盲从,才能同时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40.【写作指导】

第一步: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要求论说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小学、幼儿园不少于800字,中学不少于1000字。

第二步:立意。

本题可通过概括材料法进行立意。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报道了河南多地遭受洪涝灾害,人们在洪水中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尽己所能共同抗击洪水。第二部分报道了在河南的洪涝灾害中个体和企业都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鸿星尔克也因捐助灾区受到人们的喜爱被推上神坛。综合两则材料,立意时需围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角度进行写作。

可参考的标题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精神,中国魂》《我们人民有力量》等。

第三步:布局。

开头:文章开头可通过排比式、设问式、引用式、悬念式、阐释式、对比式等方法,顺其自然地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既要和材料的内涵一致,也要贴合写作的内容。本文增加了文章文采和语言气势,然后通过设问,提出的中心论点是:那千千万万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中间:结合“千千万万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的中心论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通过疫情中的平凡人、重庆森林火灾中的消防员和疫情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个事例论证说明中国精神,在论述过程中,考生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丰富文章结构。

结尾:一般是对分论点进行简单分析,总结概括,需要注意的是结尾部分的论述角度要与开头或中间相符合,做到首尾呼应。本文最后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发出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拥有那令世人都敬佩,令每一位中国人都自豪的——中国精神!”的号召。

【参考范文】

浅谈中国精神

习总书记曾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那么,中国精神在哪里?究竟谁能代表中国精神,谁才是国家的脊梁?那千千万万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中国的精神在哪里?在平凡人的真善美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疫情,千千万万普通人虽平凡却有力量。一位四川农民说:“我别的也帮不了,只有把地里的菜都送给他们!”于是,价值10万元的第一批蔬菜抵达武汉;“不管能不能上,报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在铁路需要的时候,人们纷纷争抢第一;口罩厂开工缺工人,消息一出百人应聘,都不要报酬。在这次轰轰烈烈的战斗中,不可或缺的还有工地建筑者、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志愿者以及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故事是亿万中国人在困难面前的缩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他们用博爱和担当唱响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的精神在哪里?在英雄们的众志成城里。人民的呼唤永远是子弟兵前进的方向。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发生森林火灾,救援力量赶赴火场参与扑救。在42度高温天气下,森林消防员与“火魔”从深夜奋战到天亮,累得躺在滚烫的地上和衣而卧,火势才得以控制。每当警铃响起,迅速披上橙色的战甲,踏上红色战车,拉响警笛呼啸而去。大火熊熊燃起时,人们纷纷逃离现场,只有他们义无反顾地逆行而上,冲向浓烟与烈焰,身后是生命,面前是死亡。他们是“最帅的逆行者”!他们不是生来勇敢,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诠释了中国精神!

中国,如雄狮般自豪地屹立在亚洲,中华民族那坚贞不屈的精神让世界为之震撼,为之敬佩。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更应该拥有那令世人都敬佩,令每一位中国人都自豪的——中国精神!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